唐朝后期为何会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发布时间:2019-11-20 14:27传承者:Fanlishi来源:海阔历史网
字号: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的政治每况愈下,地方节镇势力膨胀,藩镇形成割据局势。

藩镇割据是从安史的降将开始的。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的叛军从邺城败退。唐朝因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对叛军采取姑息政策,接受了一批安史部将投降,对其所受伪官伪职,“一切不问”,并同意他们就地担任节度使。这样,叛军将领一跃而成为唐廷的节度使,统治了北方各地。如李怀仙为幽州(今北京西南)卢龙节度使,驻幽州;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驻恒州(今河北正定);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这三家后来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史称“河北三镇”。

唐朝后期为何会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另外,安史乱时,边兵大量内调,边防空虚,吐蕃、南诏乘机进扰。因而乱平之后,唐朝在西北、西南加强了藩镇力量。为了巩固统治,唐政府又在内地实行“以方镇(藩镇)御方镇”的方针,在关中、关东、江淮流域广置藩镇,以求互相制约,防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而许多藩镇并不听命于朝廷,他们各占一方,对抗中央,成为割据势力,如驻淄州(今山东淄川)的淄青镇,驻汴州(今河南开封)的宣武镇,驻蔡州(今河南汝南)的淮西镇等,就是其中较大的藩镇。这些藩镇的历任节度使,有父死子继的,有兵将拥立的,朝廷不能节制他们,只能事后“任命”,承认既成事实。

各藩镇在经济上自搞一套,他们不仅掌握本镇数州的税收,而且一般都兼营田使,管辖本镇的屯田营田事务。如田承嗣把魏博镇的百姓户口统计造册,强迫老弱种地,青壮当兵,征收的赋税从不上缴朝廷。宣武节度使韩弘,镇守汴州等地20余年,“四州征赋,皆为私有,未尝上供”。他积攒铜钱百万贯,谷子300万斛,不给朝廷一钱一米。许多节度使不仅以屯田方式把封建国家的土地控制在手,而且自己也大肆兼并土地,成为大地主。

各藩镇还竭力扩充军队,选练精兵。田承嗣养兵10万,又挑选2000名壮汉,收为义子,给予优厚待遇,让他们充当警卫,称作“牙兵”。卢龙、成德、淄青、宣武等镇,也都有牙兵,这种牙兵多是当地豪强地主的子弟兵,成为藩镇武力的核心。

藩镇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田承嗣在魏博给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称之为“四圣”,意在效法安史。同州、华州节度使周智光,气焰更为嚣张跋扈,竟然说:“此处离长安只有一百八十里,我夜晚睡觉都不敢伸脚,惟恐一脚踏破长安城。”

唐朝后期为何会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当初,李宝臣、田承嗣和淄青的李正己、山南东道(驻襄阳)的梁祟义暗中勾结,商定各以所占的土地“传之子孙”。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田承嗣死,在李宝臣的要挟下,代宗被迫同意魏博节度使一职由田承嗣之子田悦继任。

两年后,即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宝臣、李正己相继死去。他们的儿子李惟岳、李纳得到田悦的支持,也要继承父职,被德宗拒绝。由是,李惟岳、李纳勾结田悦、梁崇义起兵反唐,史称“四镇之乱”。朝廷命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等讨田悦;范阳节度使朱滔讨李惟岳;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讨梁崇义;宣武节度使刘洽讨李纳。朝廷本想用这种“以毒攻毒”的办法平定藩乱,结果却更引起各军阀之间的厮杀、伙并或联合,使乱局更加发展。

建中三年(782年)十月,北方藩镇公然推朱滔为盟主,称王建号,对抗中央。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他是在四镇之乱时杀了主帅李惟岳而自立的节度使),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这时,淮西李希烈看到有机可乘,也暗中与朱滔、李纳等人交往,于是年十二月起兵反唐。唐朝政府开始面临着藩镇联合叛乱的严重威胁,藩镇割据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本文链接:https://ls.hkzww.com/lishi/zhongguo/742.html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联系我们
  • 海阔历史网Fanlishi-文史经典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