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将周平王东迁视作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线,也是开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时代的标志事件。那么,一次迁都行为何以能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实际上在这次迁都行为的背后所蕴藏着的,是周王室与其分封的诸侯势力间的一次大洗牌。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5年,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因自己的一时喜恶决定废掉原立的申王后及太子宜臼,同时封自己心爱的褒姒为王后并将褒姒子伯服立为太子。此后,周幽王又下令将废太子送回其母国——申国。申侯看到被送回来的废太子宜臼,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更重要的是,王后与太子双双被废,这就意味着申侯在周王室中的地位将一落千丈,与周幽王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了。
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缯和犬戎等势力,欲南北夹击周王室,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天子。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可信,但勤王的诸侯大军确实未能及时赶来。周王朝中央本有最精良的“六军”,可叛军队伍却能直抵都城镐京,足见此时的周王朝已经是外强中干了。最终周幽王死于骊山,叛军攻入王宫。申侯杀死太子伯服,将宜臼扶立为王,是为周平王。而叛军的另一支——犬戎,在进入镐京后则开始大肆抢掠。
平王东迁
正在申侯拥立宜臼之时,以虢公翰为首的周室诸侯也拥立了一位周王——周携王(周幽王之弟)。相比周平王的名不正言不顺,外加交通敌国、弑父杀弟等罪名而言,周携王反而更为诸侯所承认。于是周朝出现了二主并立的局面,而天下的各路诸侯也相继分为平王派、中立派和携王派三大阵营。
由于都城镐京数次历经战乱已残破不堪,且接近戎、狄等地,长期受到外患的威胁,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周平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决定迁都雒邑。对于平王来说,迁都雒邑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也是为了摆脱王室贵族在镐京的旧势力而重新培植自己的新势力,毕竟对讲礼的周朝而言,平王的王位“来路不正”。但平王才即位不久,又加上周王室还未从上一场叛乱中恢复元气,因此迁都一事必须要倚仗诸侯的支持和护送。最终,晋文侯、郑武公和秦襄公三个诸侯主动担任了这一任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王都从镐京迁至雒邑。
重新洗牌
平王迁都的举动不仅给周王室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给众多诸侯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少诸侯从迁都中得到好处,护送平王东迁的三大诸侯则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说说晋文侯。在选择拥护周平王还是周携王的问题上,晋文侯应该算是中立派了,自然是哪边有利可图就倒向哪边。那么晋文侯在帮助周王室迁都后获得了什么好处呢?首先晋文侯在周朝中央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更为实在的利益则是周王室默认晋国对河东地区的占领权,也就是说,此后晋国所占领的河东地区都算作晋国的领土。而河东地区全部归入晋国国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河东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若是纳入晋国领土,晋国便会一跃而成为一流诸侯国。春秋时期晋国国力的强盛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此相关。而后来,为了表明拥护周平王的决心和巩固既得利益,晋文侯袭杀周携王,结束了周朝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国语》亦有言:“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
再说郑武公。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原是周幽王时期的辅政大臣,可谓德高望重,后来不幸在申国叛乱时阵亡了。周平王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继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这也就奠定了郑武公在周王室的权力地位。此外,郑武公所一直推行的东扩战略计划也得到了周王室的默认。郑国在武公的带领下,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并吞并周边的鄢、蔽、补、丹、依、弢、历、莘等城邑。也正是有了这个发展机遇,才使郑国日后有了小霸中原的机会。
最后说到秦襄公。秦国在此次事件中得到的利益堪称是改变国运的起点。秦襄公以前,秦国还不是正式的诸侯国,充其量只能算是附庸,在西陲拥有一小块领土,却要整日担忧戎狄的侵扰,长期在夹缝中生存的秦人十分渴望得到周王室的承认和支持。因此无论是此前勤王还是这次迁都,秦人都是非常积极的。为了褒扬秦国的忠心,周平王一次性就给秦国封了个“伯爵”,与郑国的爵位相当。这还不够,平王还赐予秦国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之地。岐山以西是虢国和犬戎的地盘,虢国是拥立周携王一派的,而犬戎更是周王朝的宿敌。将此地区赐予秦国的言下之意即是周王室支持秦国将这两股势力纳入囊中。这一次,秦国不仅得到了封爵还有了周王室做靠山,是最大的赢家,也是日后秦国称霸中原的起点。
除了这三大诸侯国,获益的还有申国和卫国。申国作为扶立周平王的诸侯国,其日后的地位自不必说,而卫国则从“侯爵”晋升到了“公爵”。公爵是周朝分封的第一等爵位,有了这个“公爵”的名号,卫国日后便更有底气去号令诸侯了。
周王室对于诸侯的封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或默认其领土侵略扩张的权利。西周时期的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对诸侯和土地的封赏拥有唯一的解释权,而到了东周初年,显然周天子已经开始逐渐丧失这种权利了。各诸侯国扩张的野心已经无法抑制,而王室一次又一次的默许则铸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的局面。周朝迁都不仅代表着王室势力的衰落,也意味着各诸侯国迫不及待想要登上历史舞台大干一场的野心。
迁都后的形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春秋初期诸侯的势力格局。相对比各诸侯国的逐渐壮大,东周王室就越发显得衰弱不堪。曾经号令天下的威仪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被不断崛起的诸侯国在利用“尊王攘夷”和“天下共主”的名号下进行着的堂而皇之的兼并与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