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19-12-02 13:37传承者:Fanlishi来源:海阔历史网
字号:

有人说宰相就是丞相,两者是一回事,这话既对也不对。一般说来,宰相是大称,泛指中央政权中相当于丞相的一切官职,举例来说,如东汉的三公,唐,宋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在中国历史上,除辽代曾置南北宰相府,即以宰相为之长外,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而确定的官称。而丞相则是宰相在某个历史时代的具体体现,是某一时代固定的宰相官称。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奴隶社会的商周政权中,尹和太宰是最为重要的官职,它们即是奴隶社会的宰相。他们辅佐王处理政事,代表王发号施令,对政治影响很大。商周的治世无不与名宰有关,诸如伊尹、傅说、周公旦等。但那时的宰相,大多由贵族们世袭,担任宰相职务的标准不是看他的才干如何,而是看他的血统。但也有少数直接从奴仆中提拔任用,如商汤的名相伊尹本是江南水乡的一名善于烹饪的厨子,商王武丁的名相傅说是一名从事建筑劳役的工奴。

所谓丞相,丞者,谓承国王之命,相者,谓助国王之事,就是国王的最高级助手。丞相服务的中心是国王的利益,它由国王任免,无须乎有高贵的世系,它再也不是世袭之职,而且也非终身之官,它是智者施展其才能的凭藉,是国王维护其集权的工具。因而,丞柑一职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世卿世禄制的基础——血缘关系,宗法观念,宛如晨雾迷茫中的一道曙光,揭示了正在诞生的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

秦及汉初,丞相分置左、右,武帝后并为一人。汉初又有相国一职,用来尊崇大功臣肖何与曹参。丞相府有一套自己的组织机构,所有属官均由丞相自行选用。他们在丞相领导下分曹治事。东曹,掌管郡国官吏,西曹,监管府中掾史:集曹,掌管郡国上计,议曹,议论政事之得失;奏曹,奏议事件等。除各曹掾史外,丞相还有一些高级属官:佐丞相举不法的司直,掾史之长,处理政务的长史和相当于秘书长性质的主簿。丞相就在这套庞大的机构和属吏的帮助下,处理着繁重的政务。

丞相位尊权重,带来了两大后果:

位尊,导致了“将相不辱”习惯的形成。当时,凡是丞相被皇帝诏下廷尉狱,不管丞相是否真的有罪,都必须立即无条件自杀,不得诣狱对理。汉哀帝时丞相王嘉不遵此例,径诣廷尉狱,与狱吏分辨是非曲直,哀帝大怒,迫得王嘉气极,在狱中呕血而亡。有时皇帝想为丞相护短,不明言其罪,往往遣使赐酒十石,牛一头,受赐者必须立即自杀,“以谢君恩”,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就如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权重,导致了皇帝对丞相的疑忌,生怕丞相不甘于一人之下的地位而篡权自立,于是便开始削弱相权。武帝时,皇帝常常越过丞相,与九卿等直接商量政事,又任用御史大夫,侵夺丞相权力。更重要的是,设立自己直接控制的“中朝”,来夺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主权。中朝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它以后就渐次承担了丞相的权责。

武帝之后,政府中最有权势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尚书令也是善能呼风唤雨的角色。丞相权位迅速下降,到成、哀年间,虽几经反复,终于被废去,确立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的三公体制。

南宋孝宗时,丞相官称又一次回归到封建政府中来,孝宗以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参知政事为副相。杰出的文天祥就曾任职右丞相,领导了南宋末年艰苦悲壮的抗元斗争,用血濡的大笔写下了千古流芳的民族正气歌。

元朝建立后,设立中书省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但不条理省务,总管事务的是其下的右,左丞相二人。与宋朝制度不同的是,元以右为尊,并且元文宗之后,专任右丞相,左丞相废置无常,权势大杀于右丞相。

明制,废去丞相一职,由皇帝直接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政事,一举把皇帝由国家元首变成元首兼行政首脑。朱元璋对这一举措十分得意,为保证自己这一措施能长久贯彻,特为下诏:此后朱明历代皇帝不得置丞相,臣下有建议置丞相者,重处不贷。朱明皇帝禀遵祖训,从此,相沿千年的宰相制度就彻底废除了,皇帝个人的专制集权达到了空前强化的地步。

丞相的废除,正是宰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标志,丞相!和宰相竟如此这般的有始有终。

本文链接:https://ls.hkzww.com/lishi/wenhua/766.html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联系我们
  • 海阔历史网Fanlishi-文史经典传承者